1948年10月中旬九八策略,辽沈战役进入了第一阶段的尾声。此时,我军已经完成了对锦州守军的合围,并准备对国民党驻扎在锦州的部队展开最后的歼灭战。
蒋介石意识到锦州战役的重要性,甚至可以说,如果锦州的十几万守军被我军吞并,那么国共之间的战局将发生重大逆转。因此,他迅速派遣精锐兵力从华北战场调往锦州。
我党同样深知形势的紧迫性,必须一方面全力攻占锦州,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阻击敌军援军的到来。于是,标志着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经典之战——塔山阻击战,正式打响。
展开剩余87%塔山阻击战不仅为我军最终取得锦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,还标志着解放战争的主动权逐步转向我军一方。担任主力的34团,因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,战后被授予“塔山英雄团”的光荣称号。
那么,这个英雄团的团长焦玉山,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承担了哪些重要职务呢?他是如何在塔山阻击战中指挥作战的呢?我们将时间倒回到1948年春。
在林帅的指挥下,东北野战军顺利完成了冬季攻势,将战线推进到北宁铁路的锦州至唐山段。到了7月,东北野战军明确了南下作战的决心,然而,考虑到敌情和补给等问题,具体作战方案直到9月才报送给中央。中央对这一计划经过一周讨论后,作出了明确指示:必须夺取锦州、榆山(海关)和唐山三地,并全力控制这条重要战线,决心开展前所未有的歼灭战。
根据中央的指示,林帅毫不犹豫,立即指挥部队按照部署推进。而蒋介石方面,也意识到即将面临的困境,为了应对可能的局势变化,他命令卫立煌为“确保沈阳、支援锦州、策应长春”做好准备。
在林帅的精心指挥下,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山海关、锦州、锦西等地的敌军,顺利围攻长春,将敌军孤立在长春、锦州和山海关三个重要地区。到了这一阶段,蒋介石终于意识到,锦州之战已经成为全局的关键。
为了解救锦州,蒋介石紧急调派了包括第17兵团62军、39军2个师、92军1个师以及独立第95师在内的大量精锐部队,组成了“东进兵团”,并让侯镜如亲自担任指挥官,前往锦西准备增援作战。
蒋介石预料,一旦这个兵团能够顺利抵达锦西,就能打破我军对锦州的合围。然而,面对这股敌人的强大援军,我军深知,只有成功拦截住“东进兵团”,才能确保锦州的解放。为了完成这一任务,林帅决定在距离锦西仅十公里的塔山地区展开阻击作战。
塔山并非一座高山,而是一个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带,地形复杂。塔山附近有一个名为塔山堡的小村庄,而更高处有一个名为白台山的山丘。选择这个地点作为阻击点的原因是,它处于一条铁路旁,敌军若想增援锦州,必须依赖这条铁路才能快速抵达。
这一重要任务由四纵的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吴克华负责。林帅在电话中对他说:“守住塔山就成功了一半,守不住,军委要我提头来见,我要你的脑袋!”吴克华深知林帅的严肃与决心,因此他立下誓言,誓死守住塔山。
为了确保胜利,吴克华亲自坐镇12师指挥部九八策略,全面部署作战。在防守安排中,他将12师、11师34团安排为第一梯队,负责正面防守;同时,10师和11师主力作为预备队,随时协同支援。
值得注意的是,焦玉山指挥的34团虽以攻坚战见长,但此次任务却是防御作战,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。在动员时,四纵党委提出了“死守阵地”“寸土不让”“与阵地共存亡”等口号,并准备好了“伤亡一万人的代价”。
10月6日,蒋介石亲自来到国军54军军部,面对东进兵团的将领们,他警告道:“这场战争的胜败关乎整个东北的存亡,几十万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你们手中,要有必死的决心!”蒋介石的言辞透露出敌人的决心和强烈的进攻欲望。
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,焦玉山深知这场战斗将会异常艰难。为了完成任务,他亲自带领全团士兵修筑防御工事,在塔山堡周围设立了严密的防线。
10月10日,敌人开始发动猛烈进攻,飞机和炮火几乎摧毁了我军大部分的防御设施。然而,焦玉山没有慌乱,他指挥战士们沉着应对,第一波进攻很快被击退。战士们用机枪、手榴弹反击,近战时更是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。
战斗持续到傍晚,焦玉山发现敌军士气低落,趁机指挥我军反击,取得了初步胜利。随后的几天里,焦玉山指挥部队一边继续抵抗敌人的进攻,一边加紧修筑防御工事。敌军的炮火再次摧毁了防御工事,焦玉山果断指示部队炸毁高压电塔,用铁丝网构筑新的防线。敌人看到这一举动,惊叹“共军真神”!
接下来的几天,34团在塔山坚守了六天,日夜奋战,终于为锦州的解放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。10月15日,锦州的12万守军被我军歼灭,战役宣告胜利。
塔山阻击战后,焦玉山被授予“塔山英雄团”称号,而他也因此成为了全军闻名的虎将。实际上,焦玉山的英雄事迹并非偶然,早在红军时期,他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才干。16岁时,他就加入了红军,成为了“红小鬼”,随即被提拔为警卫通讯排的班长。在红军强渡嘉陵江时,年仅16岁的焦玉山便带领战士们发起强攻,确保了后续部队的成功渡江。
长征期间,焦玉山历经千辛万苦,不仅爬雪山、过草地,还在西路军遭遇重大损失后被敌军抓获。面对敌人的酷刑,他始终没有屈服,最终成功逃脱,继续寻找大部队。此后,他随八路军参与抗日战争,在“百团大战”中表现出色,屡立战功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焦玉山带领34团参加了多个战役,屡次取得重大胜利,成为四纵的核心力量。而塔山阻击战的胜利,成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战役。
战后,焦玉山继续为国家服务,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。虽然并未晋升为将军,但焦玉山始终没有任何怨言。他坚定地认为,只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,自己便心满意足。
1962年,焦玉山进入军事学院深造,1964年毕业后被授予少将军衔,并在各个职务上作出了杰出贡献。此后,他转任地方,担任了广东省公安厅副处长等职务,依然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。直到1990年,焦玉山因病在广州去世。临终时,他特意要求将自己的遗体葬于塔山烈士陵园,与战友们永远同眠。
焦玉山的遗愿并非个别现象。许多参加塔山阻击战的将军,包括吴克华、莫文骅等九八策略,也在临终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,将自己的遗体葬于塔
发布于:天津市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